藏语中的“供品”这个词,既指对神佛的恭敬与崇拜,也指实际供奉给神佛圣物的物品。
常用供品分类:
1.酒茶类
2.香烛类
3.果盘类
4.五谷杂粮肉食
5.动物
被套认为是适合用作供品的物品包括外观漂亮能欣赏的物品,美妙动听的声音,能闻能尝的美食,轻巧柔软的衣服,珍贵的珍宝装饰等等。对某些宗教仪式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详细地列举了仪式中所有法物的主要部分。根据这一规定和借口的来源,将释迦牟尼佛没有列举的物品。依据其各自的效能统统作为供吕使用。这样,印度制作的供品类型都限定在物定的区域内,煤遵循一定的法则。
藏族供品
传统
藏族人有一个传统的礼仪和爱好,这就是大量地制作供品,即使在西藏绘画中也能看到这种爱好。在在西藏绘画中,常以珠宝、果实、鲜花作为供品,这些供品是敬仰崇拜神佛及佛法的标专。同样,唐卡画四周的锦缎装饰,神佛塑像所穿的衣袍都用最好的材料,包裹经书也用棉布、丝绸或锦缎,都是崇敬佛法的标志。表达对神佛的崇敬还可以用通过给金属雕像镀金、修饰的方法来表达。筑于户外的佛塔,也应该精心保养、刻说明书修饰,用以表达对佛法的崇敬。
供品形态
西藏宗教传统的供品是“朵玛”有各种形状,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色、红色和黄色),大小也不一致。“朵玛”是用藏族人的主食青稞面做成的。如果“朵玛”仅仅作为供品使用,“朵玛”的外观就比较简洁;但如果用作修习目的,“朵玛”的外形就变化多端,而且有“朵玛”的表面有各种颜色的装饰图案和酥油雕塑。关于 “朵玛”供品的制作还有专门的仪轨书籍,这些书籍叙述了“朵玛”的性质,绘出了适合于各种不同场合的“朵玛”供品的图形,并且指明了制造“朵玛”应该遵循的工艺程序。供献“朵玛”供品的人可以通过身神佛供奉形色俱佳的“朵玛”,获取更多的善业功德。
流传
很早的时候,由于馒头是主食,印度的圣徒大都把馒头作为他们的主要供品,以致时至今日用“馒头”(音“若帝”)这个词来指代“食物”一词。一些以稻米为主食的地区也这样称呼。
敬献供品时,要以抑扬顿挫的音调念诵祈祷文,不断地击鼓、击钹、吹响长法号“顿钦”、吹响海螺号和一种类似双簧管的乐器少喇子。
一般在进行宗教崇拜活动时,还要身神佛供奉香料植物、鲜花、点燃的酥油灯等等。身神佛供奉“净水”的作法更为常见,它构成了西藏宗教崇拜活动的一项内容。阿底峡尊者赞扬雪域的水具有八种优点,仅仅用水作为供品就足够了。尊者说:
雪域之水,
尝一口冰凉爽口,
新鲜纯净,
清澈又香甜;
喝起来不伤脾胃又滋润心田,
这就是有八种优点的藏地之水。
因而,当身神佛供奉“净水”之后,作为供品的“净水”就已经具备了以上所列出的八种优点。虽然水比较容易获取,但作为供品的“净水”已不同于一般的水,那么以“净水”作为供品的人就不会因为向神佛供奉的供品价值太低而导致恶业。
净水
“净水”可以盛在用金、银、黄铜、青铜或玻璃等任何一种材料制成的容器中,藏语称之为“却顶”。贫穷的人家甚至可将自家的饭碗洗净之后作为盛“净水”的容器。容器没有固定的形状,随个人的喜好而定。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净水”容器的体积要比一般用的饭碗大一些。给神佛供奉的“净水”(指盛在容器中的“净水”),也没有固定的数量限制,最为常见的是供奉五碗、七碗、十碗或一百碗“净水”。
坛城
“坛城”一词,梵文称曼荼罗,它可能指好几种各不相同的东西,我们这里讲的”坛城“是作为供品的坛城。坛城是一种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供品,是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坛城供品的意义在于佛徒工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宇宙万物皆是业力(众生有情的所作所为)作用的结果。每个由于业力的作用,并且自身也处于整个宇宙之中,故都要为宇宙世界有所贡献。如果供奉了坛城供品,就等于为宇宙做出出了贡献,担负了他本应该分摊的一份责任。坛城供品与其他供品一样,也是为上供者积聚善业的算途径之一。至于所积善业的量有多少,则取决于的所献供品的类别。可以这样以为,供奉像征虚空宇宙的坛城供品,最终会比供奉其他供品积累更多的善业,构成坛城供品的坛城容器开关各异最为常驻见的是用一个带有很高直边的平底圆盘上面再配置三至四个没有上下底的圆形套圈(即铁围山)。这几人圆形套圈都按同一个圆心一个个地垒上去套圆的直径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容器与套圆中的窨由作为供品的青稞等谷粒填满。坛城容器的最上端配置一件装饰物,称顶饰。顶饰的中央通常有一只法轮。坛城容器可以用金、银、黄铜、青铜制造,也可用木材、石块、石板、甚至用胶泥来制作。具体采用什么材料,这要根据个人的受好和富裕程度来定。
制做坛城供品的简要方法如下:用手把最底层带有平底的其座容器把稳,然后将第一个圆形套圈置于其上,用手捧上青稞或小麦、稻米等仔细地将套圈内的空间填实。填充物除了谷外,还有药材种籽、绿宝石、珊瑚、珍珠、金粒、银粒或其他金属块,往往将这些东西与谷物种籽掺合起业作填充物。侍填充的物品与第一个套圈套齐平之后,再往上面放置第二个套圈。此后依此类推,都用如上所说的方法放置第三、第四个套圈。最后将顶饰置于第四个套圈之上。如上所说,坛城容器中应填入一种谷物或上面提到的各种宝石和贵重金属,但是如果没有以上的材料,也可用小石块和沙粒来代替。
颂文
安置好坛城供品后,就要念诵与坛城供品内容相关的颂文。此后,用手一捧一捧地捧着谷粒堆到坛城供品上,通常是三十五捧(三十五是最大的数。此外还有二十五、二十三和七)。与七种王室宝物(或称七政宝)等供品具有象征意义一样,坛城供品也具有象征意义,坛城每一层都象征整个宇宙的组成部分;堆在坛城容器上的每个谷物是整个供的有机级成部分,它还可以使人们明确所献供品的实际意义。假如某个人将一件供品的不同部分按同一圆心垒施起来,那么他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成坛城供品。这正如一个人通过针眼看山,或者用一个手掌大的镜子看到了自己的整个面貌一样。用这种方法,制作坛城供品的人就可以将制作坛城看作是拥有整个宇宙的途径。
分类
供品也可以分为若干类;可分为有主供品,例如生长在私人庭院中的花朵;无主供品,例如长在荒野之外的野花。也可分为有形供品和无形供品。还可分为外供,即为外在五官感知的供品;内供,如献者已确定了观修的神灵,在观修的过程中,由他所献的经过祈颂的供品,像茶酒等等(神灵将对茶酒供品进行佑护);密供,如供献的妇女伴偶。信徒还可以在他获取“空”之后,供奉“空”之供品。那些还没有达到圣者位的人可以供奉业力供品(又称有上供品或世间供品);那些达到圣者位的人可以供奉无上供品(或称出世间供品或法供)。
供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十六类或十类。具体是根据供品反映的内容,供品的形态,供品的属性不同而变化的。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崇拜形式都始自于信仰佛教的印度,但是还不能把这些崇拜形式看成是非佛教的崇拜形式。这些崇拜形式的一部分内容在佛教传入西藏以前就已经在藏地广为流行。佛教传入后,旧有的崇拜形式被吸收到佛教的崇拜形式当中,这一过程是非常明确的。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否定今天仍在佛教轨中奉行的宗教崇拜仪式。有一此撰写藏学方面的蓁的作者,没有深入地研究西藏的宗教实践,只是看到了一些令这些作者眼花缭乱、陌生的仪式,使他们得出了一个肤浅的印象,于是称藏族人信奉的佛教不同于印度的佛教,进而起了一个只有他们自己承认的名称——喇嘛教。不幸的是,虽然这个臆造的词已经非常流行,但在这个关口上,我并没有打算就“喇嘛教”一词进行商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反驳。一种很需要的宗教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和习俗,这种例子在世界观上大多数宗教流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此外,大多数外在的宗教仪轨实践都是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是继承性的,是一种宗教仪轨料践继承了它以前的宗教仪轨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崇拜方式,对实际的宗教本身(即宗教教义本身)不产生什么影响。
用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