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有人说:“‘修行开悟’的特征是看到‘奇异的光’,听到‘特殊的声音’。”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说法,是对“开悟”一词概念的严重歪曲。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禅宗所谓的“开悟”,指的均是修禅修慧,达到分别心息灭,无分别真智突然生出的开悟,见性是指在定中见到万物的理谛“空性”,犹如虚空,在经论中说“定中所见如虚空(无色无相),定后所见如幻相(色相如幻化,无真实感)。”所以在开悟见性的境界中,无任何色相,也无任何视觉和听觉分别意识活动。光和声音无论是一般的和特殊的,都属于色蕴。声色是分别意识的感知对象,属世俗谛范围,绝非超世见性智慧的感知认识对象,这是佛教理论中最基本的常识之一。“开悟”是佛教独有的术语,在佛教经论中,只有上面所说的一种解释,没有其他的解释。把开悟和视听觉神通混为一谈,正说明连基本的佛教常识都不懂。
32、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国吗?
“抛瓦法”俗称修往生的捷径,但用抛瓦(转移意识)法,求往生佛国净土,并不是不需要其他条件的。抛瓦法转识需要具备“三乘”和“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气力、乘愿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力、铲除业力、种植善根力、信愿力。三乘五力,归结起来是三点:一、一生中不间断地悔罪行善,培植善根;二、如法修持,达到能够转识的修炼程度;三、具有诚信和菩提发心为根基的愿心。如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只想用转识法术往生佛国,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空想。不仅如此,如果缺乏消业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诸缘,只修抛瓦法,还会损寿而发生突然暴死。因此,奉劝那些凭好奇心乱学抛瓦法的人们,珍惜难得的人身,爱护自己的生命,应该寻找那种比抛瓦法更稳妥的上师引度往生法。
33、大乘显宗有单独的修行法吗?
有。小乘声闻、缘觉,通过修习小乘戒、定、慧,达到四圣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萨以菩提发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双资粮,达到破悟的最高境界——成佛。显宗的修法就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所开示的那些道法。汉传佛教净土宗,也是一种显宗的修法。
34、汉传佛教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在佛教中的“密法”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与广行般若波罗蜜多(行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这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锐根高慧之人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子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而会产生顽空,堕入虚无主义而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止向普通弟子讲性空妙理。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的“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示的中观妙理。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金刚乘密法。因为真正的密法,有一套与显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统。
35、有人说:“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禅”是梵文“禅那”之略称,意为“止息妄念,心往一境。”。禅学与戒学、慧学统称佛六三学,经、论、律三藏分别解说三学。“禅宗”又称佛心宗,明见真如佛心为其宗旨。坐禅开发真知、明见真如佛心是大乘显密教乘证道的共同特点,并不能说修止观是“教外别传”,禅门独具的特点。其法自印度传来,从大迦叶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其修定开悟之法,都来自佛经,有据可查。禅家启发开悟,多用比喻的方法,在佛经中到处可见,也并非禅家独创。因此,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之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36、“见性成佛”这句话对吗?
来自禅宗的“见性成佛”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应该说,“见性”是成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因为成佛必然见性,见性未必成佛。理由是:
一、“见性”就是指明见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万物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坛经》所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这种“见性”成就,在见道位就可以获得,见道也称见真性之道。但见道只能破断见惑,断不了深层的修断烦恼、所知二障,要成佛在见道的基础上还要经过十地修道。
二、“见性”的“见”是指智慧正见,它只是成就佛的断悟智慧法身的因缘,而不是报身、化身的因缘。所谓成佛,不但要有断悟法身成就,还必须要有报身、化身成就。这报、化身的因缘是施舍、持戒、修忍等广大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如果修不够色身因缘福德资粮,虽然见性,也永远成不了佛。这是一切大乘经论所持的同一观点。
三、声闻、缘觉二乘的证道者,也能得到见性成就,否则就成不了四圣果。但如果二乘人要成佛,还必须从大乘资粮道修起,修得福慧双资粮圆满后,才能成佛。所以说,“见性”只能成半个佛。修福慧二种资粮,成就佛的色法二身,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规律,禅宗既然是大乘佛教,就不可能违背这条基本成佛规律。
37、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从善恶的概念界定讲,导致快乐的思想行为为善,导致苦难的思想行为为恶。
从思想感情来说,贪心、嗔恨心、不分善恶的无明心,我执、法执等邪见,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属于恶;无贪心、无嗔恨心、无无明邪见、知羞耻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爱护众生心等都属于善心。
从行为方面讲,杀生、盗窃、淫乱、说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拔弄是非待违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会和众生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恶行;不杀生、不偷盗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会安定、繁荣、昌盛、众生幸福快乐的一切行为都属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恶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不伤害别人的行为为善行为;大乘则认为不伤害别人并不等于有利于众生,善的标准应该是有利于众生,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和快乐。
38、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佛法能解决别的法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暗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在寂天《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和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也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已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39、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气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说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元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赞美之词。
40、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
二、“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
三、“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决心。
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用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