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藏传佛教最早传入青海

藏传佛教最早传入青海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乐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但在佛教传入吐蕃后的100年间,西藏尚无僧伽组织,佛教还未形成体系,扎根于民间,传统的本教仍占有相当地位。当时,不少贵族仍然信奉本教,享有很大权势,本教师实际上控制着许多政治活动,在婚姻、丧葬、治病、耕种、放牧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作战、会盟等各项事务中,一般都由本教师参与解决,本教所谓“神的意志”决定着一切。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是迎请佛像,修建佛堂、佛塔,引进佛教有关五戒十善方面的教义,推行十善法,止恶行善,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佛教的传入,有了初步的译经活动,请来印度、尼泊尔、迦湿弥逻和祖国内地的一些僧人,协同蒙古族学者,译出大小乘经典数十部和六字真言等陀罗尼。这一时期,佛教也同时传入青海藏区。史载早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主动与唐朝通好,始遣使入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前往抚慰吐蕃,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机关报唐书·吐蕃传》)。唐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从长安城启程,《王统世系明鉴》中说,唐王送给公主一尊觉卧释迦佛像为嫁妆,命“建造车辆,把觉卧释迦牟尼像放在车上,由汉人大力士拉噶和鲁噶二人拉车。又送了大量珍宝、绫罗、衣饰及所需物品,并赐给了马、骡、骆驼等驮畜”。关于公主入藏的路线,史有争论,但多数认为取道青海,并称青海日月山,是公主思念家乡,扔掉日月宝鉴而得名的,还认为松赞干布亲迎公主的柏海,即指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析扎陵湖和鄂陵湖,这是通往玉树地区的必经之地。据青海玉树结古寺名僧桑杰嘉措所著《大日如来佛记摩崖释》,文成公主一行途经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权县巴塘乡西北约4公里处的贝沟南端,休整1月,公主命随行比丘译师智敏负责,由工匠仁泽、杰桑、华旦等在当地丹玛岩崖上雕刻出9尊佛像,中为大日如来,梵语谓“摩诃毗卢遮那”,藏语称“南巴囊则”;左右各待立四尊菩萨,分上下两层,右上为普贤、金刚手,下为文殊、除盖障;左上为弥勒、虚空藏,下为地藏、观世音,共为八大近侍弟子像。这些佛像于今犹存,大日如来像高约5米(当地通称25肘高),身着汉式圆满报身佛饰,双手结禅定印,吉祥地端坐于莲花狮座上,身后以菩提树、宝伞和幡幢等陪衬,显得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八大菩萨像略小,足蹬莲花,手各持不同法器,结不同手印,待立于主佛两侧。佛像两侧岩崖上雕刻有许多藏文古字、汉字等,因饱经历史沧桑,许多字迹已难辨认。据桑杰出嘉措多年潜心辨识、研究,认为有些是松赞干布的娶亲大臣吞米桑布扎亲手书的古藏文嘎恰字和梵字,有些是文成公主手书的汉文楷书字,另有许多佛像、佛塔、经文、六字真言等。限于原始资料匮缺,对文成公主的有关佛事活动还难以作出更准确的分析,但可以肯定随着公主进藏,佛教开始传入青海藏区。当地还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今巴塘乡东扎隆沟的仁钦楞寺下方3公里处,营造佛塔1座,取名“文巴塔”,亦名“嘉斯塔”在今巴塘乡境内相古河对岸的邦同滩上亦建塔1座,取名“格则塔”。后来在这些佛塔附近相继建成寺院,都有与文成公主的佛事活动不无关系。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联姻,金城公主入藏又经过玉树巴塘,见文成公主原刻佛像被风雨剥蚀,遂令随从于佛像上盖一殿堂。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复派人摹刻佛像,修缮殿堂,并在殿门旁勒石立碑说:“为祝愿万民众生及赤德祖赞父子福安昌盛,依原刻佛像精雕,修盖此殿”。此即玉树巴塘现在的大日如来佛堂,亦称“文成公主庙”,是青海最早的佛殿,也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的象征,为历代各族人民所珍视。公元1957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佛教在吐蕃不断传播,随着吐蕃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几次大的佛本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政治,逐渐扎根。到了赤松德赞(公元754——796年)时期,赤松德赞依靠一部分信佛大臣,剪除以大论那囊氏为首的信仰本教的贵族集团,摆脱了本教徒与部分贵族联合控制政权、左右王室的局面,佛教在政治上获得了胜利。由于吐蕃王室的尊祟,佛教迅速传播。约于公元779年,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建成,开始有藏人出家,出现僧伽组织,佛教作为一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有组织、有活动,并在政治上有主导优势,因而有实际能量的社会势力出现的我国藏区。早在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国相禄东赞率兵击溃吐谷浑,青海大部分地区纳入吐蕃辖区。以后天宝年间,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边备空虚,进一步东渐,夺取唐河西、陇右地区。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和佛教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青海藏区也出现一些小型寺院。今玉树县安冲乡一带相传,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成迎请莲花生大师来西藏传教,莲花生大师曾到玉树安冲地区活动,于尕外卜滩上修建了格少拉唐佛堂和邬金佛塔。后来朱巴则同嘉措活佛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拉康寺,信奉噶玛噶举派。现该寺仍存,位于安冲乡布荣村所在的尕外卡滩上,有僧8人。今青海同仁地区传说,吐蕃时期,藏军来今五屯一带戍边,曾建一小寺,因是这一带最古老的寺院,称之为“玛贡娘哇”,意为“古老的母寺”。明代,隆务寺的第一世夏日仓活佛噶丹嘉措的经师东科尔·多居嘉措一度扩建该寺,改为格鲁派寺院。公元17世纪中叶,噶丹嘉措弟子智格日俄仁巴在五屯村下部建投毛寺,后因寺址所在的山体滑波,上迁到五屯村,并与玛贡好娘哇寺合并,成今五屯下庄寺。该寺是青海著名的“热贡艺术”发祥寺院之一,寺僧多擅长佛像绘画、雕塑和寺院装饰,享誉广大藏区。五屯下庄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国内外的香客、游人不绝。青海东部地区多有吐蕃军队戍边的传说,许多藏族言其族源,多称来自戍边的吐蕃人,今化隆、民和交界地带,旧称“噶玛洛”,意为“不得命令不能返回”,显然,这里的戍边兵士来自吐蕃本土。这里的藏族很多是吐蕃军士的后裔,吐蕃信佛,来此戍边的吐蕃人也一定会将佛教传播到这里。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城西北隅的乜纳塔,也叫“贵德白塔”、“弥勒塔”和“镇水塔”,原高30米,基座五层方形,边长18米,土筑砖包,造型如北京白塔,誉之为“青海第一塔”,颇负盛名。《安多政教史》根据当地传说记述其历史说,吐蕃赤热巴巾赞普(公元806——841年)北征到此,于汉藏交界处建成此塔,以其发辫装藏,至清嘉靖十一年(公元1806年),由第五世乜纳活佛重修并镏金。赤热巴巾是否亲临青海贵德限于资料,尚难定论,但当时这里已有佛塔建立是完全可能的。由于缺乏原始的文字记录和实物,我们还难以更清楚地说明青海早期佛教传播的轮廓,但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西藏佛教发展的前弘期,佛教同时传入青海藏区,已有了修建的佛塔、雕刻的佛像,并有小型佛堂、寺院出现。另从下文将述及的吐蕃禁佛,部分西藏僧人辗转阿里、南疆,逃来青海传教的情况看,在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已有较好的佛教信仰基础。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