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序)-人类文明园地中一束瑰丽的奇葩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序)-人类文明园地中一束瑰丽的奇葩

世界佛教三大体系之一的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显明地方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体系。

作为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小乘佛教之间在基本教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但佛教本身是一个思想文化的广阔海洋,由于对教乘信仰重点的选择和所尊经典、教义传承不同,对教义的研究理解深浅程度不同,信教民族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不同等原因,在佛教内部各大体系和教派之间形成了千差万别、万紫千红的不同特色。佛教各系各派的特色,不仅表现在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起居、礼仪、典章制度、建筑佛画、造型艺术等外部文化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和心理素质方面,而这后者才是本质特色。

藏传佛教有以下主要特色:

一、藏传佛教全面地接收了佛陀的三乘教义。南传佛教纯属洁身自好、自求解脱的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虽属利益众生为目的的大乘佛教,但只有显教,没有密教;只有藏传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本身虽属大乘,但并不排斥小乘,而且在僧戒方面效法小乘僧戒,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所说:“一切教乘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认为三乘四续显密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无一样无价值,无一样不重要。所以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生,显密结合,外持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法),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修德与修慧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教义原则。

二、藏传佛教拥有佛陀教义中的两大精华。俗称“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两宝”,这“地上两宝”就是指佛教智慧的精髓——中观正见和金刚密法。世界上的所有发达宗教都有自己的做为教义基础的指导思想的一套哲学体系,但佛教更重视理性和智慧的开发,在佛教中哲理不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开悟的终极目的——理性之顶峰大彻大悟为佛。

在佛教中共有分别、经论、唯识、中观四大哲学体系,其中龙树开创的辩证中观哲学,代表了佛门最高智慧。前苏联科学家院院士沏尔巴茨基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们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龙枝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足见佛教哲学发展的高度。

在藏传佛教中哲学思想分应用知识性和最高世界观、人生观原则性两种,前一种包括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的理论,后者为龙树和月称的辩证中观思想。在中观思想向更高深的层次发展方面,藏传佛教历代大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了“说空百代宗师”的称号。西德波恩大学藏传佛教专家布莱克教授说:“当今世界上,藏传佛教最有吸引力的有两点,一是它的深邃哲理,一是造福于一切生命的崇高的价值观念。”

密法是佛教精华中的精华,宝中之宝,是打开宇宙和生命奥秘的宝钥,是促进生命和智慧进化的尖端法门。只有站在佛教理论的最高顶点上才能认识到:佛理宝塔的尖端是密法。故宗喀巴大师说:“金刚乘比佛更稀有珍贵。”日本人空海大师也曾说:“整个佛教的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教学者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

佛教密法中的下三部中的一部分事部和行部密法,曾在汉传佛教中传播,后来汉地失传,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世称“东密”。但无上密和下三部中的大部份密法属藏传佛教独家所有,并根据密法的种类和传承系统,修炼重点,在藏传佛中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希结、觉囊等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教派,在密学的研究和修证实践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藏传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佛教产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万的佛教学者,对显密经典教义,进行了接力赛跑式的前仆后继的研究总结工作,直到今天已达到百常高深精细的程度。藏舆论旨意全面继承印度显密佛法的学统,并将印度无数佛教大师研究达到的高峰作为自己的起点,不断努力攀登,继续向前发展。在11世纪中叶,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就赞扬说:“佛教在蕃地的发展,已超过了佛教故乡印度。”从11世纪俄大译师在桑普寺建立辩经学院、设立学位制以来,噶当、萨迦、格鲁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辩经学院,把寺院办成了学习研究佛学、培养人才的十明学院,造就了多如繁星的大学者,把佛教显密经典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写出了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以最绚丽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给世界佛教文化乐园增添了壮丽的春色。

四、藏传佛教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佛认为人生是无穷的苦海,苦的根源是无明(愚昧),因此,消除苦根、脱离苦海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发和增长智慧,消除无明。“佛”的含义也只是消除无明,获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并不是“上帝”和“造物主”的同类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知识学问。藏传佛教认为:一切知识均能增长智慧,是开悟成佛之因,是利益众生的手段。因此,藏传佛教对知识持最开放的态度,广泛吸收,充分利用,为成佛和利众的目的服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藏传佛教在形成的过程中,除学习、翻译、引进印度三乘四续显密佛教经典内明外,还从印度、尼泊尔、大夏、土厥、木雅、蒙古和汉地引进了许多珍贵的世俗文化艺术,和藏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藏传佛教的外明文化体系。其中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文学、逻辑、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历算、风水占卜、雕塑绘画、土木建筑、制造工艺、音乐舞蹈、戏剧、体育、吉庆丧葬礼仪、饮食服饰、生活习俗等等。同时通过寺院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这类知识和学问才得以完整保存和发扬光大。因此,藏传佛教这个概念,已远远突破了陕隘的宗教范畴,和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藏族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概念。

五、藏传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标体系的高尚的价值观念。南传小乘佛教的追求目标是脱离轮回的涅槃,汉传佛教净土宗的追求目标是往生佛国净土,禅宗追求的是开悟见性。从佛教整体的目标体系来看,这类目标都是阶段性目标,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佛果。藏传佛教根据龙树、弥勒的深广般若体系和阿底峡的传承理论框架,建立了三士道目标体系:下士道修善业,争取死后不堕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获得生存条件优越的人身或天人身;中士道修戒、定、慧,争取从轮回中解脱;上士道发成佛心,修菩萨大行,并以密宗修持法缩短进程,争取即身或数世以内成就佛果。下士道和中士道追求目标属阶段性目标,上士道目标属于终极目标。价值体系也是根据目标建立的。藏传佛教的最高价值观念是佛陀的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的慈悲利生精神,认为人的自私欲望是万恶之源,为众生的幸福着想,为众生服务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缘。善恶的主要标准就是从众生的利害关系上衡量,“把自己的幸福给于别人,把别人的苦难拿来自己承受”的发心和举动是藏传佛教菩提心的主要修法,人活着不但要为别人安乐幸福着想,死后的肉体也施舍给饥饿的鹰群,这就是藏传佛教价值观念的体现。在这种利众道德价值观念指导下,藏传佛教中制定了许多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植物,禁止杀生、偷盗、淫乱、欺诈等一系列精神文明法规。这类道德法规,对青藏高原的其他信仰区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社会、家庭、人际关系和民俗民风、社会风尚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别对藏族的德性修养,性格心理素质的提高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藏传佛教的覆病历面遍面世界各地。藏传佛教的缔造者,主体民族是藏族,但也不能否认其他民族的积极参与、共同缔造的功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带徒传授知识、帮助译经的印度人、尼泊尔人和帮助赤松德赞引进和振兴佛教的桑希达等汉人译师。通对周连民族之间的相互来往和文化交流,藏传佛教传到了除穆斯林以外的国内各个民话当中,其中影响较深的民族有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满族、纳西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汉族等等。其中对蒙族和满族的影响,仅次于藏族。在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将藏文大藏经译成满文和蒙文,在蒙古草原和清朝皇宫周围,建起了星罗棋布的藏传佛教寺庙。

本世纪以来,由于信息交通日益发达、藏人外流诸多因素,藏传佛教已扩散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十个欧美西方国家。将很多藏文经典译成了英、俄、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在许多欧美风格的建筑群中,也出现了赭红色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仅美国就有三十多座藏传佛教寺院,各地可以看到穿着红色袈裟的不同人种肤色的男女信徒。在其他教的教民信徒中改信藏传佛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它的影响正在全世界不断扩大。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