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般若之光 >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三)

噶丹噶居宝「佛之大道」本文略释(十三)

(六)抉择中观正见

 

现则是明亮 如是心空性 现观虽可见 犹如佛掌珠 任运可持得

 

现则是明亮,就是说看到了别明心的时候,比以前更清楚了、更明亮了。因为看得很清楚、很明亮,所以就是现证空性。奢摩他是为了修毘钵舍那,这当中需要观察及察思,就在这个境界,未得毘钵舍那但是已经得了奢摩他中间的境界。现在这个境界「无障澄又明,非存於色体」。到了这个境界,已经具有毘钵舍那的量了,以毘钵舍那的量,观了别明心,则是明亮的,这种毘钵舍那的量已经到了最高,就是现证了别明心的空性。现证空性当下,虽然我们知道了别空性的识,但是这种証量以及了别明心本身,并非色体,有是有,寻找的时候是空朗朗的感觉。虽有这种感觉,但也不会执着,是一种空的性质,所以「如是心空性,现观虽可见」。见到现量,观心空性的时候,就好比得到了佛掌珠一样。「犹如佛掌珠,任运可持得。」是可以由现观心空性,一定可以得到解脱,得到解脱就在佛陀的手掌中一样。

 

雪山成就者 多宣同意趣 初具此心住 成就大善巧

了别世俗理 如是法幢言

 

在雪山这些成就者,他们最主要的意趣都是同一个的。说实在的,有了空朗朗的感觉,并非证得空性,但是在许多的雪山成就者,以他们的说法,证得了空朗朗的感觉就是证空了。这不是空性,可是他们说这是空性,是证空的境界。但以初学者来说,对了解空性的道理是很有帮助的。「初具此心住,成就大善巧」。这对於初学者,为了让他们了解内心了别明心空性的道理,是以很善巧的方式,讲这空朗朗的感觉,就是证空的境界。但是这一种的境界,并不是证空的境界,这只是了解粗分的空性而已,并没有了解细分的空性。要了解细分的了别明心,先要了别世俗谛。因为很多人都说这是证空的境界,但法幢大师是说:要了解世俗的了别明心的时候,需要了别世俗的道理才对。法幢是这样讲的意思。这是针对雪山成就者都宣说这一句而讲的。因为在西藏后来很多噶举大师,他们说这种空朗朗的感觉,就是证空的境界了。虽然是这样,但是对初学者来讲,确实对了解空性是有很大的帮助,但不是真正证空的境界。在菩提道略论也说我们寻找的话,因为找不到就会感觉一种空朗朗的境界,这并非完全了解了别明心。我们再观察的时候,会感觉到这种了别明心,不是可以接触到的,好像可以穿透的一种空朗朗的另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并非是证空的境界。那什么是证空的境界呢?我们了解认识了别明心是空朗的,是一种虚幻的幻相,自然而然可以生起。了解这种幻相是自性空,又可以自然的生起。当这幻相与性空,互相辅助观修的话,就算是证空性,这种境界就是证空境界了。

 

由缘起而成立性空道理,在佛教论师来讲并不困难的;因为自续派也说缘起无真实有;唯识也说:因为缘起所以没有外境。由缘起我是无独立自主的,佛教论师都这样安立。以外道说缘起是无常。所以像这样的成立,大部份的论师都一致。但是因由性空是缘起,因由缘起所以它是性空;如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两者都可以同时成立的话,这就是应成不共的主张。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去除自性有的话,自然而然可以产生幻相的,那时候就算证空的境界。因为进一步了解性空,就可以了解缘起;因由了解缘起,所以有办法进一步了解性空。这是因由性空了解缘起,由缘起了解性空,就算证空的境界。所以刚刚讲空朗朗的感觉,并非是证空的境界。但是空朗朗的感觉,对於初学者是有很大的帮助。

 

那空朗朗的感觉,假使并非证空的境界,那我问你(法幢法师),到底证空境界是什么?答案如下:

 

今对心空性 如何了知理 诸佛一切智 示现比丘相

灭除自癡暗 上师教诫劝

要了知空性的道理,应由具足诸佛之智,示现比丘相的上师,宗喀巴大师的教诫,才能灭除自己无明黑闇。就是说由文殊菩萨的智慧而示现了宗大师的相,自己的根本上师宗大师的教诫,证空的境界是什么,才能了解心的空性。宗大师他是如何讲解性空的道理,以及以前印度的大师是如何讲解,他们对空性的看法是如何。这并非自己的主张,最主要是依据以前的论师,已经证空的论师,他们所讲的那些话,他把它写下来。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了解了别明心的空性,才可以成佛,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你成佛的。有位大神通师成就者叫沙拉哈,他曾经这样说:「这了别明心,假使跟着烦恼转的话,就会得到轮回及三恶道的痛苦,一切不好的、不想要的就会得到;假使是跟着菩提心和空正见转的话,就会任运成就一切事业----成佛」。所以了别明心的本身是成佛的种子,我们真正想要成佛,就应该更珍惜成佛的种子,不要让它受到摧毁,不要让它受到伤害。就好比我们喜爱的花,应该要珍惜花的种子,保护种子。所以想要成佛,要好好利用了别明心,跟着善行而转,而不是随着烦恼转。把了别明心用在菩提心以及一些善行,那就可以成佛。所以竹江沙拉瓦最有成就者,他说因为是佛性种子,所以我要礼拜它,它好比如意宝。世间人有了如意宝,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同样的,因有这佛性种子如意宝,就有办法成佛。因为有这了别明心,想要解脱可以解脱了,所以他要敬礼这佛性种子。有位大成就者叫帝洛巴,是位噶举派大师,大成就者,他本身具足很大的证量,他认识了最细微的了别明心是什么,而写这些道理,只是后来的一些弟子,他们不了解,不能体会,所以就乱编一套,变成不是很正确的。他说:「我们认识了这了别明心空性,就等於看到了法身」。因为见到心空性之后,我们就等於认识基础法身。见到基础法身,也见到了遍智的基础,不只见到遍智的基础,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佛智。见到佛智的空性,等於见到自性身。所以见到心空性的话,就可以见到自性身了,虽然在这当下无法证到,无法看到佛陀的化身、报身,但是确实可以见到佛陀内具的自性身。所以见到心空性----了别明心的空性,那就等於见到佛身,也就是自性身,也可以把这法身解释为基础法身。假使能断除对了别明心的幻相,其他的幻相,就自然而然可以消除。虽然我们刚开始是对外境的幻相,有办法消除,但并不一定可以消除了别明心产生的幻相。假使能够认识了别明心的空性,就断除一切的幻相,也断除轮回的根本。他又提到密续的一句话,就是不管如何寻找假义是找不到的,因为找不到境的假相、假义,所以找心识本身也找不到,就是找它假义是找不到的。在法性当中,了别明心的心识,三世都是不生不灭的。了别明心本身的空性也是不会转变的,性质是一致的,见到这一点,就见到最究竟的性质,一切空朗朗的感受,就等於见到法身。法幢大师引用各种论典及经文来証明,他不以自己广博的见解写这一本书;而引证论典的原因,恐怕於未来对噶举弟子有所伤害,因为他们不会听信,如果引用论典或经文的话,他们会阅读以及思考。

 

根本自性中 无波澄净水 小鱼敏捷游 最微心识时 

修持者观察 士夫性智明

 

以根本智来缘这了别明心,因为有明分的关系,可以很清楚的见到这了别明心的性质,好比无波澄净水当中,小鱼是如何敏捷的游来游去,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因为修行者本身,他是很善巧的,具有很智明的善巧,能以最微的心识观察空性,也就是最究竟的性质。在具有这最细微心识的修持者,观察这了别明心是在外?还是在内?是在前世?还是在后世?还是在今世?这样观察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了别明心在那里。因为找不到,所以连带修着行者本身也找不到了,也就是找不到他自己。既然都找不到了别明心在那里,那「我」应该找不到。在找的时候,他会想「我」是不是身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当他在五蕴的任何一个都找不到,那么找「我」是在外呢?还是在内呢?这样找也找不到。在寻找假义的时候,就好比我们从远处来看一片森林,但是却无法看到里面的一些树,只有办法看到许多树所成的聚合体。假使到达森林里面只有看到树,却无法看到许多树所成的森林。假使我们在这后院来看这佛堂,可以用手指说,这是大家一起讨论的佛堂,可以说出这是佛堂,那里有门,可以指得出来;但是到这佛堂里面,要说那里是佛堂,指出来确实很困难。我们不妨说这一角是佛堂,或者是那一处是佛堂,因为我们确实是在佛堂里面,但是用手指的话是指不出来的。佛陀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到精舍内的佛陀面前,佛陀要他用手指出精舍来,阿难尊者就东看看西看看,因为他找不出来。后来佛陀就微笑说:你不用东看西看了,你找也找不到。所以同样道理你在佛堂里,东看、西看,也看不到佛堂在那里。虽然我们无法找出这一处是佛堂,但是我们是在佛堂里听闻佛法,所以无法否定佛堂的存在;但也不能完全说它有,因为我们无法指出来什么是佛堂,佛堂在那里,所以这佛堂只是无实的幻相,只是名言安立的。虽然找不到,但是又要说有,所以这是一种幻相。现在举一个幻相的比喻,我们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看到电视里面的车子,从很远的地方开过来,我们确实看到,但问题是看电视只有这么小,车子怎么可能从那么远的地方开过来,其实不是真实的。世间人都可以认定的,他们是看到电视机内有战争啊!有高大的房子啊!但是小小的电视机,确实不可能有这些真实情况。了解这一点并不算很高深的证空境界。所以世间人可以了解,在这小小的电视机里面,可以看到那么大的雪山,或者是那么大的房子,但是实际是虚妄的,这是世间人共同成立的。所以这种幻相,是一种粗分的幻相而已,虽然里面房子、车子都没有,但是可以看到房子及车子的相;有时候看到悲哀的影片就会流同情的泪,看到欢乐的滑稽的就会笑。明明了解它并非是真实的,它是一种幻相而已,但是因由这种幻相而产生了各种喜、怒、哀、乐的感受。我们更进一步的思惟,虽然电视机里面是没有房子,是没有车子的,但是会看到有车子以及房子的相,这种相是否是真实存在呢?我们看到车子开来开去,这一种的相是活现在电视里面,是由一种错乱识执取,并非是真实有,因为这种相在境上是不存在的。

 

然后以更深的幻相来比喻,更进一步的思惟空性。观想自己的内心,会现出许多好及坏的相,这种好坏的相,它会给我们很大的感受,有些令我们觉得是好的,会生欢喜的,有些令我们会觉得是坏的,会生起愤怒,这些幻相造成许多喜怒哀乐的感受。实际上所看到的这一切,虽然它会给我们很多感受,但是这种心存在吗?它是在那里?寻找这些假义时,是无法找到的,可是它仍有作用的。寻找假义找不到,并不是证空的境界,是因由寻找假义而找不到,了解之后,才能更进一步通达证空。好比看屋顶上有浓烟,就可以了解这屋子里面有火。我们初学者,为了要了解最深的空性的道理,首先可以透过寻找假义而找不到,这种修持来证空。虽然找不到,我们也无法说它没有,它是有作用的,所以依这一点了解性空,这是粗分的性空以及粗分的幻相。这样观察思惟性空的话,就算有了空正见的修持。虽然现在无法得到空正见,但是要这样修持空正见,这对我们来讲并不是很困难的,都有能力观修的。以止修及观修,观察性空的道理,我们现在有这种能力,我们必须去做,慢慢的串习下去,有一天我们才有办法体会到什么是性空的道理。以外境来观空的话,就是法无我的修持。

 

观无我有法无我、人无我两种。若观人无我,就想我是在那里,我是受蕴呢?是想蕴呢?是色蕴?还是行蕴呢?这样观察、寻找在那里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就会有种空朗朗的感觉,这样算是粗分的人无我的修持。虽然找不到,但是也无法否定「我」的存在。我可以走路,可以吃饭,本身有许多作用功能,所以我是有的;我虽然是有却又找不到,所以我是一种粗分的幻相而已。这样观想的话,可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世俗幻相的道理。像我们的手并非我,但是手痛的时候,会说我痛了,有痛的感受。但是有痛的感受这个我,是在手上,那么手痛的时候就等於我痛,所以我就是手。这样慢慢的去观察我在那里之后,我不是在身体的任何一部份;那么我是怎样存在呢?发觉原来的身体由各种的组合而产生一种聚合体的感觉。有这种聚合体之后,我是在这上面,依这聚合体而取一种名字称为我,我就是这样存在的。了解这一点之后就算通达空性了。所以在应成派来讲,一切法都是唯名言有,一切法都是世俗幻相,道理也是如此。我们反覆思惟,会了解原来我本身是一种名言存在而己,我本身是唯名而取的有而已,并不是在境上产生一种有的。当我们自然而然生起一种我的执着时,要观察我在那里,却找不到,更进一步认识原来我是唯名而取有,是没有自性的,是自性空的。这样观修的话,就称为观无我的修持。我们要这样反覆的察思,由粗分再慢慢的进入思惟细分,对我们的修行次第是很好的。假使没有这种思惟基础的话,只说一切法都是自性无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不过嘴巴上讲讲而已,其实内心没有任何的感受。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会有这一个人的那种念头,实际上从所谓的「人」上寻找这个人时,他到底在他的那一部份?当我们看到某个人的形状,可以了解他是在那里,但他本身是那个形状吗?同样的,我们可以辨别什么是马?什么是驴?都是由牠们的形状而取名辨别的,所以我们称为这是驴、这是马,万法皆依我们分别安立假名。由狗的形状取名为狗,说真的,我们是因由它的形状,所以才说这是狗,但是狗本身是不是狗的形状?但是去寻找的时候又找不到,是有形状,但上面又没有狗。所以中观应成派说:寻找假义的时候是找不到任何东西的,不去寻找的话,又可以看到一切的东西的假相。因为在境上寻找,再也找不到,但它又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并非境上的有,而唯有名言取相的存在,它只是名字、一种名相、一种名言的存在,并非在境上产生的,所以它不是自性有的。


用户留言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